close




LA的植髮老前輩Dr. Rassman 認為目前可能還不到時機,因為植髮機器人只能在毛囊周圍打洞並用負壓將毛囊吸起來,醫師仍需要靠技術人員將毛囊拿出來,整理好,並幫忙醫師將毛囊植入。



醫師仍少不了花費人事費來僱用具備高超技術的植髮技術人員,而且還要花費一大筆費用來購入植髮機器人,相對只是增加開銷,很難將成本反映在價格上,除非這家醫院診所是橫了心要來搶市佔率。



植髮機器人在美國一台的價格是20萬美金,在亞洲約是這個價格的兩倍,再加上機器人每動一次鑽子在毛囊周圍鑿出個洞,醫師最少還得付植髮機器人公司最少一塊美金的費用,(在日本得付代理商三塊美金)。



怎麼算價格要能降下來都算是奇蹟。但是也有少數例外,像是最先使用植髮機器人的Dr. James Harris 因為本身技術高超,時間寶貴,機器人能替他省時省力,就把機器人的費用調整成比他自己人工做的FUE還便宜,不過再怎麼樣都是FUE,仍是高單價的手術。



機器人跟目前市場上很多雷射醫美的新機器一樣都是很好的行銷工具。但是目前機器人並不是全能,剩下的工作還有賴醫師費心設計髮線,仔細幫病人在頭皮上扎洞,控制扎洞的密度,並監督技術人員小心地將毛囊植入,才能獲得理想的結果。當然事前的溝通也是很重要。



機器人對醫師最大的貢獻是 將植髮手術中最難的FUE技術差距部分剷平。但是市面上有不少電動FUE的鑽子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像是韓國的Lead M ,法式植髮機 Neograft,
美國Dr. John Cole 的電動PCID (這是個人最favor 的一款,鑽頭銳利,轉速又快,還能根據不同的頭皮做兩階段的調整)。



只是醫師們還是得戴上高倍的外科手術放大鏡,仔細觀察毛囊角度,不停地將電動鑽刺入皮內並控制好適當的深度。如果需要的數量多,比較困難的頭皮,技術還不是那麼熟練的時候,往往會費時耗事,而且為了要能讓電動鑽對準毛囊的角度,醫師本身必須調整姿勢讓自己能看清楚鑽頭及毛囊角度是否一致,長時間工作下來,對醫師不只是體力的負擔,也可能造成某種程度的職業傷害或職業病。如果預算夠,或許醫師們會捨得花錢來投資這項技術來永續經營。不過這樣的開銷及成本,自然是會反應在價格上。



當然價格是人及市場決定的,一切很難說。不過單就植髮機器人目前的費用而言,除非沒有成本的考量,或是那天植髮機器人已經能完成所有的植髮步驟,醫師們只要控制一台機器人,也不需要其他助理技術人員來幫忙植髮,否則很難有降價的空間。



而且還有一點最重要的是,販賣植髮機器人的營收要能讓製造植髮機器人公司Restoration Robotics 持續營運下去,這是一家在加州矽谷地區的新創公司(START UP),2011年才剛募集到4300萬美元的資金,最近也有中國大型醫療儀器集團想加碼,看來短期內資金應該是不成問題。



雖然機器人每做一次鑽洞的動作,機器人公司仍可收費一塊錢美金,但是如果醫師使用機器人執行FUE頻率不高,公司也很難有收益,但要是不僅賣出的機器人台數夠多,醫師們也樂意每天使用植髪機器人幫忙植髮,那對公司就有相當大的意義。



比方說,就目前而言 已經賣出25台機器人,每天平均做一台1500株毛囊的植髮手術,一株毛囊公司可收益一塊美金,一週五天,每個月四週,那植髮機器人公司一個月至少就有25X1500X5X4= 750,000 75萬美金。但是對於一家有40~50人的高科技公司,每個月的經營成本最少要100到150萬美金,看來植髮機器人公司必須努力拓展植髮市場,才能永續經營,而且才能讓機器人更臻完美。



PS目前Restoration Robotics 植髮機器人公司已經做好在頭皮上扎洞的軟硬體套件,在台灣申請的衛生署許可上也一併呈上,所以雖然台灣並不是第一手拿到植髮機器人,卻可能是拿到最先進的版本。Anyway, 這跟購買3C產品很像,買的版本永遠不夠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植髮 陳建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