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植髪機器人如何在市場上定位?.



而FUE正是植髮醫學界在摸索了這麼多年之後發現的理想解決禿頭的方案,只是要醫師們將原有交由技術人員分毛囊的工作一口氣全部擔下來,一方面是手術難度高,費時費力,另一方面,經營有成的醫院診所要突然轉型,也不是一兩天能辦到的事情,因此雖然FUE已經在市場上出現有十年以上的歷史,過去這六七年慢慢普及,但是大多數的醫師仍在調適,真是典型的“知易行難”。.



Restoration Robotics 公司也是看準了這點,希望藉由機器人的力量來讓FUE普及化。一方面是攘醫師能更輕鬆地施行手術,另一方面也希望藉由機器穩定的品質讓病人更放心地接受手術。.



如果 Restoration Robotics 的策略是對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價格。病人願不願意花比較貴的價格來接受FUE。FUE傷口小,恢復快,也容易拿到比較多根頭髮的毛囊,甚至眼尖的醫師還能挑出生長期的毛囊來讓手術結果更完美。如此完美的組合,因為施術的難度高,價格的居高不下,而無法普及。機器人的出現或許減少了醫師的負擔,讓速度變快,減輕植髮需要的人員編制,但是機器人本身的價格卻是會卡住FUE本身的價錢,因為一般醫院診所購入植髮機器人之後一定會有成本考量,不會讓價格壓得太低,否則無法讓機器人回本。.


不過有些人可會有其他的考量。.




哪些醫師會想買植髮機器人?.



一個是已經會植髮的醫師,可以把植髮機器人當行銷工具,雖然機器人價格昂貴,大部份病人接受不了昂貴的價錢也沒關係,畢竟新品上市,又是高科技產品,肯定俱有相當的話題性。光是看在機器人面子上前來投石問路的病人,就能增加與病人有效接觸的機會,何樂而不為。或許這群病人消費不起,還能轉成一般FUT皮瓣術的植髮病人。這樣即便機器人動用率不高,一樣能讓診所營運下去。.



另一種會購入植髮機器人的醫師,可能是想加入這個新市場的族群,坦白說,植髮的進入門檻高就在於取毛囊,傳統的取毛囊需要僱用很多人手幫忙,又要管理訓練這些人員。但是如果能把取毛囊這件事由機器人代工,很多醫師直覺上會覺得門檻降低,想要搶進這塊市場。.



但事實上有這麼容易嗎?不是取出毛囊植髮就結束了。取下的毛囊還得跟植入的洞大小吻合,才能順利完成手術。毛囊放的深淺,毛囊放的方向是否與原有的頭髮方向吻合,髮線的設計是否符合病患的臉型,前面的髮線是否有漸層,是否自然,等等一大堆問題接踵而來。能面面俱到才是一個稱職的植髮醫師。.



製造植髮機器人的公司會希望他們的客戶是什麼樣子呢?.


當然是每天用植髮機器人來幫病人植髮將會是他們的好客戶,除了Restoration Robotics 可以藉由這些醫師的經驗回饋來改進產品,還有每扎一次洞,Restoration Robotics 更能夠收益一美元也不無小補。.



本來就會植髮的醫生自然是最好的人選,本來就會植髪的醫師,後段的種頭髮的部分不成問題,植髮的結果也比較預期。
.


可是本來就會植髮的醫師,如果他本來內行是FUT毛囊單位植髮皮瓣術,對FUE略懂,但是速度不快,遇到大量需要FUE植髮的病人,以前本來需要好幾天才能完成的病患,現在一天就能解決,機器人肯定是醫師的好幫手。如果管理得當,醫師還能同時一天幫兩三個病人處理問題。.



如果原本醫師專長就是FUE,或許不會考慮機器人,但是跟上述的例子一樣,如果病人數目多,機器人除了行銷的吸引力之外,還能讓醫師幫更多的患者解決禿頭的問題,何樂而不為。.



最頭痛應該是原本都不會植髮的醫師以為有了機器人什麼都行得通。外人看來,植髮不過簡單地幫頭髮搬家,機器人取下毛囊,醫師只要扎好洞,把毛囊放進去就成了,或者是技術員把毛囊放進植髮筆,醫師再用植髮筆將毛囊植入頭皮就大功告成。.



如果是如此簡單,相信植髮診所會到處林立,而不是目前的屈指可數。.



取下的毛囊大小是否跟扎好的洞或是植髮筆的大小吻合,毛囊種的深淺是否恰當。髮線的設計是否符合美感,自然的原則。就像之前說過的,這些在國內目前都還沒有相關的學會開設相當的訓練課程,因為植髮跟醫學美容相較起來算是小宗的市場,沒有醫師會願意再增加競爭者,大多數的醫師都得靠研讀書籍資料,赴國外開會或參觀診所交換心得,才能夠讓自己的技術日益精進。如果這些想參與植髮的醫師誤認只要有機器人就能搞定一切,相信植髮對他們及他們的病人而言都將是一場噩夢。.



醫師們為什麼不想買植髮機器人.?


第一個最大問題應該就是價格。原本就有病人群,也會做FUE的醫師,除非真的想再擴張自己的業務量,否則動機不大。
.


即便是只會做FUT皮瓣術的醫師,只要盡量將大量植髮的病患勸退成FUT皮瓣術,再用價格來留住病患,其實也沒有必要跟著機器人起舞。.



第二個問題點在空間,台灣很多醫師的診室都是寸土寸金,不像在地大物博的美國診室都是一大間。要把機器人擺進去又不影響原來的作業就已經是一大考驗。.



第三,人員的配置。有了機器人,原來配合的醫療護理人理該如何分派工作,當然醫師能在同時間處理更多病人對醫師或病患來說都是好事。但這一來,機器人作業固然方便,也得要有人看著,檢查機器人的品質,這些人員訓練也馬虎不得。二來即便有機器人代勞,想要多服務病患,又要維持原有品質,看來增加人力勢必無可避免,像使用植髮機器人的始祖Dr. James Harris就是多增加了一組的人力專門配合機器人的使用,讓診所能服務更多的病患而服務不打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植髮 陳建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