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是沒看過之前的照片,應該有很多人看到這張會直覺是哪一部科幻懸疑電影的劇照。Sorry , 這是Dr. Bernstein親自操作植髮機器人的模樣,別被詭異的色調嚇壞了,這不是德州電鋸殺人狂~.



玩笑就說到這兒,繼續看看Dr. Bernstein對機器人ARTAS的看法,想睡覺?今天是難得的乾冷的天氣,早晨邊喝熱咖啡,邊看讓人昏昏欲睡的部落格打瞌睡,應該是挺舒服的呀。.



Dr. Bernstein覺得最令人高興的是,機器人ARTAS仍然不斷在進化,最早版本的機器人ARTAS仍需要不少人工調整幫忙修正鑽洞的深度,角度,以及轉速,但隨著Restoration Robotics 公司的Dr. Mohan Bodduluri 以及手下一群優秀工程師不斷地努力,整個機器人ARTAS的操作變成越來越簡單,更人性化。



當然Dr. Bernstein也認為雖然機器人ARTAS方便使用,還是需要使用的醫師有足夠的植髮經驗來操作它才會有理想的結果,當然更別提取下毛囊後,植入毛囊的技術,設計毛囊密度及髮線的功力,以及整個流程的管理這才是考驗整個植髮結果成功與否的關鍵。



原廠提供的標準鑽頭是1.0mm, 最近Dr. Bernstein也開始嘗試使用0.9mm 的鑽頭,發現小鑽頭的好處是可以讓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疤痕更不明顯,單位面積可以取得更多的毛囊單位數目,取得的毛囊無需再作修剪。



每個人或因人種不同適合的鑽孔也不同。像黑人多為捲髮 適合較粗的鑽孔,比較不會截斷毛囊,因此要瞭解每個病患的頭皮以及毛囊的狀況,才能替病患量身訂製出適合的FUE植髮術。



Dr. Bernstein另外的一個新想法是先在禿頭部位扎好洞之後,再來取毛囊。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可以減少毛囊離開頭皮的時間,提高存活率。尤其是在使用毛囊摘取術(FUE)時,不管是機器人ARTAS或人工取毛囊,都比傳統皮瓣術(strip method 或稱 FUT)來得費時,如果先把洞扎好,就更能夠迅速將毛囊回收到頭皮上,讓整個過程更精簡流暢。



提早扎好洞,再植髮還有個好處,可以讓扎洞的傷口提早進入癒合階段,不會流血,看得更清楚,而且癒合階段會產生富含生長因子的分泌物,不僅促進傷口愈合,也可以粘住毛囊比較不會讓毛囊跳出,也能讓毛囊在新的頭皮上盡快安定下來,早日生長。



當然要使用機器人還是會有些負擔。光是採購不管在人事,時間,空間上都算是一筆投資。



機器人ARATS本身的價格已經會讓很多醫師裹足不前。加上裝設機器人ARTAS需要一定規格的空間,如果診所醫院本身沒有足夠的空間,也可能會讓醫師購買意願降低。即便機器人ARTAS裝設好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醫師跟相關技術人員來熟悉整個操作流程。



因此雖然看起來技術誘人,也很具話題性。但是一但認真考慮起來,可能有些醫師會想倒不如多請一些人來幫忙分頭髮,種頭髮還來得划算些。



其實機器人ARTAS取一株毛囊的速度只不過是兩三秒的瞬間。但是有很多因素會增加整個取毛囊的時間。像是剪短頭髮,消毒,麻醉,把毛囊拔出來,病人需要休息,上洗手間,用餐都會佔掉取毛囊的時間。



而機器人ARTAS又多了一樣工具叫做tensioner(頭皮緊繃器),除了幫助固定頭皮,讓FUE更容易進行之外,沒有了tensioner(頭皮緊繃器)上的記號(fiducial mark)機器人是無法辨認東南西北的。簡單說tensioner(頭皮緊繃器)算是機器人ARTAS的指南針,有了它機器人才能搞清楚方位。可是大約每鑽完100~150個洞,就得移動一次tensioner(頭皮緊繃器),因此在移動時也會消耗掉一些時間。



不過原廠公司Restoration Robotics已經著手研發更大的tensioner(頭皮緊繃器)來幫助醫師能更快地執行手術。



還有人會擔心機器人ARTAS在使用tensioner(頭皮緊繃器)的框框內取毛囊會出現明顯的幾何圖形(長方形或正方形,這裡指的是鑽洞的排列方式),不過Dr. Bernstein認為這可以藉由交疊取毛囊的框框,或在周邊的地方用逐漸減少取毛囊的方式來修飾達到自然間層的效果。



當然原廠的程式設計師們也正努力開發新的程式來讓機器人ARTAS自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畢竟如果還要勞師動眾,也不要機器人了對吧。



最後Dr. Bernstein也提到在開會的當時北美已經有十二家植髮診所使用植髮機器人ARTAS來作FUE,目前除了北美地區之外韓國已經進口三台,日本也已經下了訂單兩台,台灣其實在去年就已經談好代理權,可是卡在衛生署的層層審核,看來又得等好一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植髮 陳建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